高考改革第二轮:左右为难的选择权
两批试点在此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以及第一批试点省市对物理学科先行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都直切此次改革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即该给学生多大的自由选择权,以及政策应该如何为这份自由兜底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天
8月23日,北京市教委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
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学生可在六门科目中,自选三门,进行等级性考试,计入高考成绩。
从物化生和政史地的文理分科,到六门中自选三门,文理科的平衡发展是大势所趋。而更重要的是,高中生被赋予了选择权。理想状态下,16岁的高中生可以自主选择喜爱或擅长的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向家长和学校了解与这些科目相关的职业,并最终自主选择报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从2014年上海、浙江启动高考改革第一批试点之后,给予高中生多大的选择权,始终是改革的一个难题。高考指挥棒思维仍占主导优势,一些高中因各种主客观因素无法将选择权完全交给学生和家长,部分学生和家长也因唯分数论的惯性思维,感受到了加倍的压力,身心俱疲。
该给学生多大的自由选择权,政策应该如何为这份自由兜底?目前,这些问题都尚在探索,没有定论。
第二批改革试点
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从2017年9月1日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即“6选3”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和13门科目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共13门。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要求为依据。
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要求为依据。考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
除了体育与健康、艺术之外,其余11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期末。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末。学生在完成每门科目必修课程后即可参加合格性考试,做到随教、随考、随清。
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达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中同等学历认定的主要依据。当次考试不合格,可参加以后学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试,全市不单独组织补考。
等级性考试每学年组织1次,安排在每年的6月。考试对象仅限当年参加本市统一高考的考生。2020年6月,也就是2017级学生参加高考之时,北京市将进行首次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届时,本科招生录取总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选考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数学和外语考试都与过去有了区别。数学卷不再分文理,而是所有学生同卷。从2018年起,英语听力分值保持30分不变,与统考笔试分离,实行机考,一年两次考试,安排在前一年12月和当年3月进行,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2021年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总成绩分值不变。
厦门煜德信商务咨询事务所是厦门地区最早从事厦门私家侦探、厦门私人侦探、经政府批准注册的调查公司。十年来“煜德信”的传奇故事先后被多家电视台、报刊、杂志采访报道,有着极高的人气信誉。服务电话:13313701007